好人王俊玉:沂蒙精神的践行者

  “没有王俊玉,这条路七辈子也修不起来!有了这条路,俺种地、出门可方便了!”正在自家地里收苞米的费县马庄镇东古口村村民王怀秀感慨地告诉记者。王俊玉?就是村民联名投书要求上级领导表扬的投资125万元为家乡修路的王俊玉吗?

 

一封梧桐峪村民代表的联名信

 

日前,记者收到一封来自山东省费县马庄镇梧桐峪村的联名信,信中写道:

“各级领导:

我们是费县马庄镇梧桐峪村民委员会成员及村民代表,也是发自我们的内心的感谢之声。东古口村村民王俊玉从外经商致富不忘家乡的贫苦艰辛,时刻想着为家乡的人民造福,自筹资金125万元为我们村修建了一条北至东古口村委前水泥路、中间是俺梧桐雨村、东至马庄镇仁和庄村前、全长5公里多的水泥路,从整路基到水泥面硬化耗时3个多月完工。

……

这条路连接我们这一方9个村庄,去临沂和岚济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这一方人民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受益。俺们村又拿不出钱给王俊玉补偿,只有向各级领导反映事实情况,这样的好人好事应当给与表扬。

李京祥  李连银  李传华  李京平  李加举  王西富  李传东  李玉廷 王荣田  李连龙  ……”

9月17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费县马庄镇后梧桐峪村,见到了该村的老支部书记李传玉和现任梧桐峪村村民委员会委员李晓军。

李传玉告诉记者,这条路可算是解决了我们村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梧桐峪村是由前、后梧桐峪两个村合并来的。我们是原后梧桐峪村,村里没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之前村里的那条黄泥路压根就不能算是路,坑洼不平不说,一到下雨天,被雨水冲出的沟足有半米深,别说车过不去,就算步行都很困难。因为村里没有什么产业,村民们大多靠务农为生,想修路却没有经费。当年搞“村村通”的时候,因为村里凑不出钱来,上面的补助款也就没下来,路也就没修成。多年来,出行难成为了村里的老大难问题。

王俊玉为了打通从东古口村到仁和庄村前的这条乡村路,托人动员我出面张罗修路的事。我号召开了几次党员会后,部分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共捐款两万元整,尽管不多,但也表达了我们村的一片心意。在两个多月的修路过程中,我们村的村民不用出钱、不用出力,亲眼看着王俊玉天天早来晚归、忍着腰间盘突出带来的痛苦,奔波在修路的工地上。他就是我们后梧桐峪村全体村民的大恩人呐!

 

王怀柱:王俊玉是致富不忘回报家乡的典范

 

在马庄镇东古口村委会办公室,村党支部书记王怀柱告诉记者,王俊玉是地地道道的东古口村人,从收购兔毛起家,一直在外面做生意,还开办了公司。我们村有2300多口人,也有一些和王俊玉一样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但大多数村民还是以种地为生。从我们村到仁和庄村的这条路,之前全是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后两脚泥。雨水一冲,很多地方都是石头和沟,有的地方一米多深,别说走车,连人步行都很难走。沿路两侧,我们村就有1000多亩耕地,生产生活极不方便。因为村集体没有钱,也没有什么收入,路冲得不能走了,就弄点土垫垫,雨水一冲,又不能走了。朝上申报了几次,一直没有立上项。

王俊玉是个有良心的人,有思想觉悟的人,为人忠厚老实,在外面忙生意,平时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对父母很孝顺。在老少爷们眼里,口碑本来就不错。特别是修通了这条水泥路后,乡亲们都非常感激,盛赞有加。称得上致富不忘回报家乡的典范。

 

王俊玉: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事

 

王俊玉今年50多岁,现任临沂祥胤纺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事服装外贸出口多年,年销售额曾经过亿元,算得上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但为人处事非常低调,脸上仍然保持着庄户人的质朴与厚道。

“我没有什么想法,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事。”王俊玉告诉记者,当时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施工难度这么大。道路基础实在是太差了,路上沟沟坎坎,还有很多大石头,要想浇灌混凝土,必须先把路基整平。光这一项,就干了整整4遍。山路难行,满罐的混泥土车根本爬不上来,只能半罐半罐的运输,无形中又加大了运输成本。这条路从村里一路向南,曲折蜿蜒,往山坡上修路,坡道很多,坡度也大,往往倒上混凝土之后,不等凝固便四处流淌,只好找人用模板一小段一小段的分段拦截,费时费工费料不说,往往一小段路还得反复多次。修路是长远的事情,半点不能马虎,要是修完了时间不长就压坏了,那乡亲们还不得指着脊梁骨骂我呀。

这条路宽4米、全长5100米,总投资150多万元。以前走这条路需要1个多小时,现在开车只要10多分钟;以前村民收获庄稼,需要肩挑人抬,现在很多可以把农用车开到地里去。乡亲们生产生活方便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沂蒙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共同创造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沂蒙这块土地上,发生的那一幕幕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故事,至今让人无比动容!从毛泽东同志批示过的历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体现了临沂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费县就是闻名世界的《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如今,王俊玉的善举又何尝不是“沂蒙精神”的生动体现呢?

                                        (记者 张春兄)


创建时间:20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