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线路上的“徒步者”

巡线路上的“徒步者”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4月12日电(王亚宁)  3月25日,河北中石油昆仑能源有限公司永和增压站的副站长张忠良,巡线员马候平、冯利民像往常一样,背着他们的“包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虽然石家庄已是春暖花开,可身处山西永和的他们,却感受着料峭春风里的寒意。冬天的雪、夏天的虫、秋天的雨与此时春日的狂风,都是张忠良他们徒步巡线路上的“伴儿”。

增压站在永和县芝河镇龙吞泉村附近一座山脚下的开阔地,那里人烟罕至,在它门前横着的这条公路曲折的嵌在这一望无际的丘陵间,黄色的山还有这灰色的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竟散发着一种荒芜的美感。虽说距离永和县城只有四五公里,可间隔太长时间的公交车让门前这条线路显得有些形同虚设,以往来这里上班的人都必须要仰仗着自家的摩托车才可以抵达,因为地处偏僻的缘故就连距离最近的“顺丰快递取货点”都驻扎在永和县城内。张忠良在山顶俯瞰着这一切,在他眼里那黄土筑成的山就像是大地锦衣上的褶皱,而那所谓的县城也不过是一个聚集着几栋建筑的三叉路口而已。三年前,他刚刚来到这儿时,整个永和县城只有一盏红绿灯,而三年后的今天,在通往县政府的路上的又多加了两盏,如今整个永和县城已经有了三盏红绿灯。

巡线路上的“徒步者”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繁华都市里想象不到的荒瘠,依山而建的窑洞早已人去屋空,在增压站内向山上望去偶尔还会看到一辆摩托车在盘山攀爬,所经之处会扬起一线黄土,那就是他们回家的必经之路。

每天三万多步

在永和增压站未建之前,永和县多年都未曾甩掉过“贫困”的帽子,这里甚至连手机信号都会因为太过偏僻而常常处于失联的状态。扶贫、帮困还有大力支援当地税收,永和增压站的落成冥冥中还承载着当地的期望。自2017年永和公司建立以来,永和增压站就持续将优质的燃气资源源源不断输送至每个需要的用户,全力支持着永和县脱贫攻坚战的任务。2020年2月27日,永和县终于摘掉了顶着头上多年的标签。

永和增压站总共有28人,其中的26个是当地居民,而另外两个人身份就稍显特殊,贾龙斌和张忠良是第一批支援建设永和增压站的人。2017年初,从石家庄派遣支援的六个人中,如今就只剩下了他们两个。褪去刚来时的激情,但凡留下来的人从都骨子里就透着一种平凡的伟大。问到他们为什么愿意留在这里,他们回答的依旧干脆“安排到那儿,就在那儿好好的干……”,而在我看来他俩的主动并非拘泥于此或许有着更加伟大的动机,只是他们不愿去自夸这些,散发着踏实的本质。增压站四面被山环伺,对于住惯了平原的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折磨,张忠良回忆过往时总是用着“压抑、被包裹着、憋的想呐喊……”字眼来描述刚到这儿时的景象,可如今他也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有时他也会骑上同事的小摩托驾轻就熟的去县城买些生活必需品。

即便是在疫情期间,这里同样驻守着一群人,一年365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永和县这条巡线的路上,“脚印”却从来没间断过。虽然管线仅有八公里长,可巡线的最高点海拔有一千一百多米,在上山下山间,路程可就足足多了一倍。张忠良,这个地地道道的河北汉子,虽然在这里已经工作三年了,可每每登山爬坡巡线到顶点时,他的胸口总还是会有种喘不上来气的感觉。“来回要二十多公里,计步器上显示我今天又走了三万多步”。张忠良指着手机上的微信步数这样说着。

这路都是我们蹚出来的

天还没亮,三个人就要从床上爬起来,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准备各自的“包袱”。那里面装着他们一天的口粮,有发面饼子、鸡蛋、咸菜、辣条……最关键的还要有一瓶装满热水的大号保温壶。上山下地路途太过艰辛,平均每次折返至少需要8个小时,身为这里的巡线员,他们在山上从来没有吃过一回热东西。每到冬天,即便带出来的口粮再怎么层层包裹,在零下十几度的旷野中,“包袱”里面的东西也会在数小时内被冻的冰凉,为了让口粮不是那么的难咬,就只能靠着这瓶保温壶里的热水。

巡线路上的“徒步者”


准备妥当,八点钟,例行晨会后,他们准时启程。

增压站就设在集气站与87#阀室之间,从地图上看去这是管线连接最近的距离,而隔着他们的正是眼前这一座座大山,管线沿着黄土梁峁敷设,黄土陡坎,地形起伏。每隔百米就有标着“管道在下方”的黄色桩子,这就是指引着他们前行的“灯塔”。“这土坡坡上哪里有路嘛!这要是算“路”的话,这路都是我们自己蹚出来的”,冯利民指着那串脚印说。无论是何种天气,就是靠着他们的这双腿每日如此,从不间断地来回穿梭在这些“灯塔”间,经过这几年的夯行,管道的埋藏上方渐渐就有了这条隐约可见的“小路”。

这一路走下来并非易事,沿途的黄土松软,道路上崎岖坎坷,每走上一步都要多使出在平地上一半的力气。下山时,坡道过于陡峭,人的身体也会不由自主的随着惯性向下滑去。“下山路上都是坡坡坎坎,跌上一两跤那不是很平常的事嘛”。听到马候平口中说着这些事情时候,可以感到他对这些事已是司空见惯了。张忠良接着他的话说:“因为下山本来就不容易,又加上这下坡路的雪到现在还没化完,所以巡线人出行时不免总会受些皮外伤……”

像他们说的这样的“下坡”一路上他们还要经历四个,对于他们来说,在黄土坡上打一两个滚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

既是巡线工也是护林员

光秃秃的山上,黄土被暴晒后又被雨水冲刷,再加之常年的开垦,有些地方的黄土都已经消失殆尽,曝露出了青色的石筋,而那八公里的燃气管道却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黄土之下。

巡线路上的“徒步者”


管道落成时,为了保护埋在地下的管道不会因为水土流失而暴露在外,稀稀拉拉的树苗也同时被种在这里。张忠良回忆着,大概是在去年春天,就在这条巡线的路上,几只牧民的羊啃食着山上几棵还没成型的树苗,他赶忙跑过去大声呵斥着,几只羊没等他赶到就悻悻地跑了。“我们这些年一直在给附近村子里普及有关燃气管道的法律法规还有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不是春耕又快到了吗,我们还要去村子里跟植户沟通耕种时的注意事项呢”。按张忠良的说法,这些年为了管道还有这些树,他们与当地的牧民和植户发生些小摩擦是常有的事。“这些树都是咱们公司辛辛苦苦花钱种的,看护它们也是我们的责任,在这里我们既是巡线工也是护林员”。

哪能不想家啊

永和增压站在疫情期间总共有19个人在这里值班值守。他们分别是巡线工、操作工、站长还有后勤厨师,在疫情期间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场站。在与张忠良谈到“家”的时候,他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他的儿子,而被问到想不想回家看看的时候,他起先说“本来我就是一个月回一次家,这也没隔多长时间啊。回不回去的没啥区别”。张忠良嘴上虽是这样说着,可是在他眼中分明能看出些许的犹疑,在当最后被问道到“难道真的不想家吗?”他眼眶湿润的说“那能不想家吗”。之后他便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像张忠良这样在站上值守了四十多天的人,还有十八个。

永和增压站地处在一个偏僻的小山庄里,那里地势恶劣,但是燃气资源却极为丰富,2017年6月23日投产以来,累计上载气量近10亿方,疫情期间,永和增压站上载气量达5000余万。天然气经过永和增压站的“加工”后,输送至每个用户,疫情期间的万家灯火和攻坚克难也包含着他们的一份耕耘。随着复工复产号角的吹响,还会有更多的燃气会从这里被输送出去。接下来对于张忠良和他的战友来说又会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们相信在这条崎岖的巡线的路上,他们永远不会间断足迹。

小记:在问到张忠良是否感觉自己很伟大的时候,他说并没有感到自己有多伟大,他说自己只是完成了应该做的工作而已,随后他又补充道:“只是有一点!这一年到头鞋坏的太快了,每年至少要换个两三双……”说话时那憨厚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责编  冯爱云

创建时间:2020-04-13